基本信息:
书名:溯·源:“十二五”徐州考古
编者:徐州市文物局 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发行: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版次:2016年6月第1版
定价:260.00元
内容简介:
考古事业是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江苏省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徐州考古坚持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严格执行考古工作规程,以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为重点,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考古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全面施行和江苏省文物局、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物价局《江苏省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徐州考古及经费预算的编制、使用更加科学、规范,考古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五年来,考古工作者高质量地完成了一系列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掘工作,特别是围绕参与南水北调、泰东河、郑徐客运专线等国家、江苏省的大型基建考古项目的调查发掘,以及徐州市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抢救发掘了一大批重要的古遗址、古墓葬。卧牛山墓群的重要发现进一步厘清了徐州西汉楚王墓对应关系;苏宁广场遗址发现的西汉楚国都城彭城的东城墙,首次从考古资料上明确了彭城位置,这对徐州汉代考古有着重要的指向性意义;土山二号墓“边发掘边开放”的理念,实现了考古现场走进公众视野,揭开了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徐州市区奎山、铁刹山、荆山、邳州埠上、新沂高庄等一批汉代墓群的发掘,揭露了徐州汉代平民阶层的墓地布局和丧葬习俗,使徐州汉文化更为充实丰满;睢宁龙头山明墓在徐州首次发现了精美的明代砖雕、彩绘及保存完整的墓葬结构。这些新发现、新进展将引起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为弘扬徐州历史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物载体,为科学制定徐州“十三五”文物保护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依据。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共完成考古工作48项,包括考古调查和勘探14项,考古发掘34项,累计发掘遗址面积近8000平方米,墓葬327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组)。
近年来,将抢救性考古发掘与探索地域文明相结合,将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将文物工作与社会发展大局相结合,已经成为徐州考古工作的理念和基本要求。考古不再单纯地追求“上穷碧落下黄泉”,在工作中树立课题意识、保护意识、服务意识,已然成为常态。徐州万达广场西汉木椁墓搬迁至博物馆进行实验室考古,睢宁龙头山明墓整体搬迁保护,沂沭泗流域下游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等都是转变考古工作思路的实践。
考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十二五”期间也有所突破。“徐州市文物局”的挂牌,不但加强了对全市文物考古工作的领导,而且有利于文物考古工作对外沟通、交流。徐州博物馆获国家文物局办法的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及增挂“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牌子,既表明了徐州考古实力的增强,也提高了徐州考古队伍知名度。
为充分展示“十二五”徐州考古新成果,彰显徐州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徐州市文物局、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了《溯源——‘十二五’徐州考古成果展》,并在此基础上编纂了《溯源——‘十二五’徐州考古》一书。该书以考古发掘项目为纲,介绍了10余处具有代表性的发掘工作,希望通过该书的出版,进一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社会共享,促进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