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文化学术资源网
您浏览位置 - 首页 - 教育 - 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

活动介绍

活动已结束
← 返回列表

博物馆科技研学实验室系列(六)|《 人间乞巧佳令 星河鹊桥悠长 》七夕青少年特别体验活动——少年知天文巧手绘伞

活动时间:2023/8/22 10:00:00

活动地点:徐州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年龄要求:5-10岁


活动报名

时间:2023年8月22日上午10:00-11:30

材料费:50元(小程序仅用于预约报名,报名成功后,于活动当天现场缴费)

地点:徐州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对象:5-10岁 (可由一名家长陪同)

名额:20人

报名方式:请扫描以下二维码预约

知识背景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牛郎星和织女星在哪里吗?在七夕这一天这两颗星球真的会相遇吗?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由来及习俗

2、学习宇宙知识,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制作太阳系模型

3、了解雨伞的历史及力学原理,巧手绘制属于自己的彩绘雨伞

教学过程


       古代的人们举头望天,对浩瀚的星空产生无限遐想,由此也编织出无数神话传说与美丽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来自于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那么你知道这两颗星星相距多远吗?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两个星球呢?他们到底会不会相遇呢?

1、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七夕节的由来及习俗


2、学习宇宙知识,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制作太阳系模型


       在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中间隔着一道银河,每年只能通过鹊桥相会,而真正的宇宙中,牛郎星和织女星同样遥遥相望,永远都无法相会。根据相关研究,牛郎星与太阳系有16光年的距离,而织女星有25光年左右的距离,如果未来人类能够进行光速飞行,或许可以登陆这两个星球一睹究竟。然而,科学家们借助于先进的天文仪器探索后发现,牛郎星表面的温度高达7000℃,而织女星的质量就有太阳的2.1倍之多,远远超过了人类可以接受的范围哦。那么他们到底是两颗什么样的星球呢?会发光发热吗?

       让我们一起赣州宇宙的浩瀚,走进银河系,制作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吧

 

3、了解雨伞的历史及力学原理,巧手绘制属于自己的彩绘雨伞

       雨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遮雨的工具,由兽皮或者植物叶子制成的,形状也不像现代的伞,而是类似于盖子或者帐篷。到了公元1世纪,汉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用蒲叶或者纸制成的遮雨工具,这种工具被称为“油纸伞”。油纸伞的制作工艺逐渐改进,到唐朝时期,油纸伞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使用的遮雨工具,不仅可以防雨,还可以防晒。到了17世纪,欧洲人开始使用折叠式伞,这种伞是由钢骨架和布料制成,可以折叠收纳,非常方便携带。19世纪末,伞的设计和材料开始逐渐改进,出现了更加轻便、坚固、美观的伞,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藏在雨伞里的科学吧!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那么丰富的知识,我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创作一个作品吗?小璐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透明雨伞和丙烯颜料,让我们继续学知识,继续创作吧!

  

  


       老师会带领小朋友亲手制作宇宙主题彩绘雨伞,体会伞的结构及力学的原理,感受“宇宙之浩瀚,人类之伟大”。

       最后由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作品,家长感言,教师总结。

       8月22日10:00-11:30让我们跟随小璐老师一起变身宇宙探险家,探究科学奥秘,学习科学知识,制作属于自己的创意作品吧。